平坝棺材洞,位于贵州省安顺地区齐伯乡平坝县城北21公里的桃花村附近,是一个存放当地苗族人棺材的喀斯特岩洞,从唐肃宗至德年间沿用至今。 1987年的考古中,洞内发现了许多珍贵文物,具有极大的历史、科学及艺术方面的价值。2013年,平坝棺材洞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每一摞是属于一个直系亲属的。按进洞的先后往上叠,洞内最高的有6个一摞的 提及棺材洞,其历史可追溯到1200多年前,是附近5个民族村寨中的刘姓苗族墓葬。千百年来,山寨刘姓苗家按血缘亲疏将死者棺木叠放洞中,不分死亡先后,也不分男女老少,抬进洞就一层一层往上垒叠。时至今日,该洞尚存有500余具棺材,是目前贵州省数十个棺材洞中存放棺材最多的棺材洞。
棺材洞,洞外树蔽藤挂,甚为肃穆,一条东西向的季节河流从山前奔啸而过。洞内厅堂宽大无缝隙,干燥凉爽。 环顾岩洞,存放的棺木均靠近洞口,置于通风、见光、干燥处。或叠置、或单层陈放,依地形分成4组,形制有船形棺、圆木棺、方形棺、梯形棺、长方形棺、现代棺6种,大多保存较为完好。 洞口最外面的一具棺材据说葬的是一位打虎英雄。他去世后棺材被放在最外面,是族人在另一个世界的护卫。 事实上,正是洞口宽敞、空气流通、洞内干燥的自然环境,成了棺木置放的理想场所。加之苗族同胞代代传承的民风民俗,这个大山深处的岩洞俨然成了一个天然的“棺材博物馆” 在棺材洞里,曾出土了宋代的部分文物,其中两件鹭纹彩色蜡染折裙,更是难得的珍品。该折裙融蜡染、挑花、刺绣、填彩为一体,对研究彩色蜡染的历史有着极高的科研价值,并首次进入了中国文物精品展的殿堂,目前已被收藏在贵州省博物馆。
一个有灵牌的棺材 关于棺材洞的来历,至今还流传着一个凄美的“勿概港”的故事。 “勿概港”为苗语,意即跳起来。相传很久以前,一个当地的苗族后生与桃花冲一个刘姓的苗家姑娘在跳花场相识,两人一见钟情,便很快产生了爱意。后生给美丽的姑娘戴上一只精制的铜手镯,作为相爱的信物。 姑娘生母早逝,后母待她非常刻薄,刘姓姑娘常常吃不饱穿不暖,受尽了折磨。一次过节,家里打粑粑杀鸡庆祝,但狠心的后母仍然不给姑娘吃。嘴馋的姑娘趁后母不注意,抓起一块炒好的鸡就送进嘴里,然而还是被后母当场发现了,并被狠狠训斥了一顿。姑娘不敢咀嚼,喉咙被整块鸡骨头卡住,昏死过去。 人们以为姑娘已断气了,狠心的后母便将她丢在村寨后的一个山洞里,也不用任何东西掩埋。后生知道此事后,赶来向姑娘后母索回铜手镯信物,但后母说姑娘戴的手镯太紧了取不下,要后生自己去岩洞里取。 后生寻到山洞看见姑娘后痛哭了一场,尔后拉着姑娘的手取手镯。突然,姑娘苏醒过来了,后生转悲为喜,将姑娘接回家成了亲。 从那以后,桃花冲苗家死了亲人后都将棺材安放于此洞中,希望死者都跳起来,复活再生。而这个山洞就是现今的棺材洞。 这是年代比较久远的棺材,是一根整木做成的 但是,并非所有的苗家刘姓死者都能安置在洞中。在当地人的习俗里,死后棺木存放洞中叫“进城 ”,土葬田野叫“下乡”。非正常死亡的就不能“进城”,只能“下乡”了。而每年清明时节,死者亲属入洞漆棺,则称为“上坟”。 有的棺材写了名字。 当地人相信,让棺木历经很多年慢慢腐烂有助于灵魂脱离苦海升入极乐世界。这一传统被认为起源于当地易发水灾的原因,洞穴可以保护棺木免受水淹。还有一种说法:当地人相信放置在洞穴里,棺木更接近天空,离天堂极乐世界也更近。
相传这块石头的洞里原先镶嵌有一个宝物,后被人盗走。 如今,棺材洞作为研究民族历史、葬俗传统工艺的重要“标本库”,也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