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紧张,我只是激动! 当你紧张的时候,大家总是跟你说,“要冷静,要冷静”。他们忽视了一个铁铮铮的事实——跟一个紧张的人谈冷静,往往什么用都没有。然而,Olga Khazan在《太平洋月刊》上指出:研究表明,我们最好逆向解决紧张这个问题——与其试着压制神经,不如就让神经自由自在地处于高度活跃的状态。我们的小窍门看起来就像是换了个角度理解情绪。 这被称作“焦虑重估”。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心理学家Alison Wood Brooks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发现了这个理论。她组织了一群志愿者做许多会使他们紧张的事情,比如:公共演讲、唱歌、做数学题。在各项试验中,艾莉森•伍德•布鲁克斯发现,如果志愿者们把他们紧张不安的情绪理解成激动而不是焦虑时,他们的表现就会好很多。 不过,如果从志愿者的生理反应来看,这点心态上的细微变化并没有使他们的焦虑情绪得到缓解。他们的心脏还是在以一个兴奋的频率跳动。也就是说,他们的大脑和身体依旧保持着高度紧张的状态。Khazan的想法也许可以解释这个小窍门得以成功的原因:“心脏和身体都保持着高度兴奋的状态。一方面,心跳加速,皮质醇激增;另一方面,身体随时准备采取行动。”换句话说,焦虑和激动在生理层面上是相似的。这也就能说明为什么这两种情绪之间的相互转换比较简单,而从较高的兴奋状态转变到兴奋程度相对较低的平静状态则比较困难。 而且,这两种情绪都暗示着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他们的区别只是激动暗示了对不确定的未来充满期待,而焦虑则暗示着对未知的未来心怀恐惧。Brooks用“机会心态”描述激动情绪,用“威胁心态”描述焦虑情绪。 你也可以把这个所谓的“机会心态”理念再进一步延伸,告诉自己“我需要紧张情绪在这个高压任务中使我保持警觉”。就拿2013年的一项研究作为例子。三位心理学家将志愿者平均分成两组,让他们做一个关于自己的即兴演讲,以此让他们变得紧张。同时,他们告诉其中一组志愿者:做即兴演讲前,你们可能会觉得紧张。但是记住,手心出汗、心跳加速都是你们的身体正在准备采取行动的信号。另一组则没有得到这样的信息。结果显示,提前得知神经会兴奋的一组志愿者精神更加集中。 所以!重要的事情重复三遍:我不紧张,我只是激动!我不紧张,我只是激动!我不紧张,我只是激动!不停地对自己重复这句话,直到它到变成事实。看好你哟!我为你感到兴奋!
|